No.1科技事件
●航天領域捷報頻頻
2020年1月10日,我國自主建設的首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宣布正式商用,天上衛星、地上光纖、空中無線組成一張對中國領土、領空、領海全覆蓋的網絡。2020年6月北斗衛星發射,我國成為第三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斗三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也將廣泛運用到金融、電力等系統。2020年我國在探索月球領域邁出了一大步,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降落在名為“風暴洋”的火山平原上,并開展采樣工作。12月3日上升器點火起飛、精準入軌,按計劃與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受控落月。12月17日返回器與軌道器分離并重返地球。美國宇航局(NASA)10月26日稱,在月球被太陽照射的表面發現了水分子。“這一發現揭示了水可能分布在整個月球表面,而不僅僅局限于月球兩極附近的陰暗地方。”
● 量子計算機“九章”重磅問世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纖維母細胞重編程獲突破
4月15日,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稱,纖維母細胞經過化學重編程后,可以生成光感受器樣細胞,這種細胞被證明可以恢復小鼠的視力。該成果將為眾多因視網膜疾病而失明的患者帶來一道曙光。
●海水稻首次在青藏高源試種植。
6月8日,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優化最優配比,運用水稻耐鹽堿試驗、耐寒試驗等方法專門培育出的高原寒地海水稻在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河西農場試種植。試種植面積28畝。“海水稻”具有耐鹽堿、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
●AI首次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
科學家們50年來一直致力于解決的生物學領域最大的挑戰之一:“預測一系列氨基酸在“變身”為工作蛋白質時會折疊成何種精確三維形狀”在今年實現突破。12月1日,谷歌旗下的“深度思維”公司宣布,其新一代AlphaFold人工智能系統在國際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上擊敗了其余參會選手,精確預測了蛋白質的三維結構,準確性可與冷凍電子顯微鏡、X射線晶體學等實驗技術相媲美。這一新進展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發現疾病的發病原理,開發新藥,甚至創造出耐旱植物和更便宜的生物燃料。
No.2經濟事件
●中美貿易戰有所緩和
2020年前11月,美國進口中國貿易總額達2.82萬億元,同比增長6.9%,11月的貿易順差創下近30年來的最高紀錄。2020年1月份,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再加上今年前半年的疫情危機,暫時緩和了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為兩國貿易恢復正常化奠定了基礎。另外世界貿易組織(WTO)在9月中裁決認定,美國對價值3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違反全球貿易規則。
●中美產業脫鉤未有定論
中美產業脫鉤是貫穿2020年的核心話題。科技供應鏈脫鉤對我國市場的沖擊較大。我國目前在科技和技術關鍵商品上相當仰賴進口。科技領域的脫鉤,可能會使我國在未來幾年每年減少0.5個百分點的潛在增長。根據瑞士銀行(UBS)9月份的中國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在出口導向的制造業中,有71%的企業打算或將持續搬出中國大陸,這個比例遠遠高于4月的60%,以及去年同期的57%。但同時,仍有企業看好中國的市場規模,如上海美國商會在9月初發布的報告顯示,在200多名受訪企業中,70.6%的企業表示不會將生產環節遷出中國大陸;中國歐盟商會2020年商業信心調查也顯示,在626名的受訪者中,有89%回應會持續投資中國。
●中國加入最大自貿區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11月15日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正式簽署。RCEP由東盟10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6方共同制定的協定,通過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之間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超9成商品或零關稅,影響全球1/3人口。
●互聯網巨頭面臨更多監管
“雙十一”前夕,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將針對平臺經濟的“二選一”、低價傾銷、大數據“殺熟”等行為重點監管。強化監管的信息一出,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騰訊和美團的股價在當天全數下跌。在11月初銀保監會和央行發布網貸新規草案之后,上海證券交易所暫緩螞蟻集團的首次公開發行計劃。
●國企債券遭遇信任危機
11月10日,中國最大煤炭集團之一永城煤電控股集團爆發債券違約的潛在危機。八天之后,一樣有政府背景的華晨汽車集團、以及清華控股底下的半導體行業龍頭紫光集團接連爆出債券違約,引發中國債券市場出現大幅拋售。
目前我國企業債券市場規模近4萬億美元,其中國有企業估計占一半以上。惠譽(Fitch)數據顯示,今年到11月之前,只有5家中國國企違約。但11月以來,違約的國企數量躍升至8家。
No.3社會事件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
1月11日,在發現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到兩周后,我國通報了后被稱為“新冠肺炎”疾病的首個致死病例。到了3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新冠肺炎”被確認為全球大流行病;一個月后,全球一半人口被封鎖,各國政府手忙腳亂地阻止疫情傳播。11月,制藥公司宣布多種疫苗取得積極的效果,同時,全球范圍內爆發第二波疫情。12月疫苗接種開始,但此時已有超過175萬人死亡,美國的疫情最為嚴重。
●“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
2020年,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因白人警察暴力執法慘死引發了全美一場聲勢浩大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隨著抗議活動的持續,運動焦點已經不限于“黑人遭警察虐殺”,而是開始擴展到警察暴力、種族歧視、社會不公等一些長久存在的社會問題,引發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各界對文化和歷史的反思。很值一提的是今年6月10日,全球有5000多名科學家罷工,聲援在美國發生的抗議活動。兩家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和《自然》與他們一起停止營運。
●煤礦企業重大安全事故連發
9月27日,綦江松藻煤礦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16人死亡,42人中毒受傷。12月4日,永川吊水洞煤礦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23人死亡。接連發生兩起重大安全事故,暴露出煤礦領域安全生產工作的問題和突出短板。某種程度反應出企業在經濟利益面前對生命的輕視。
●澳大利亞發生史無前例森林大火
2020年澳大利亞這持續數月的大火焚燒了超過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向大氣層中排放了超過3.5億噸的二氧化碳,造成了33人喪生,成千上萬的人被迫逃離家園,除此之外,還有數量高達30億的動物受到嚴重影響,其中大約有5億的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在大火中死亡,整個生態系統遭受沉重打擊。
●近三十年最嚴重的蝗災
2020年初以來,大規模蝗蟲群在數十個國家肆虐,包括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烏干達、索馬里、厄立特里亞、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也門、阿曼和沙特阿拉伯等。東非各地的農民都遭受了蝗災,數千萬人在今年下半年遭受嚴重的食物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