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P(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不少人拿這次疫情與2003年SARS比較,認為影響度基本相當,其實不然,我們不妨做個比較,如下表。
2003年 | 2020年 | |
GDP體量 | 13.7萬億 | 99萬億 |
GDP增速 | 10% | 6.5% |
GDP趨勢 | 增速擴大 | 增速收窄 |
國際形勢 | 加入WTO | 貿易摩擦 |
勞動供給 | 紅利期 | 短缺 |
2019年中國GDP總量是2003年的7倍還多,現在中國的一個小噴嚏能讓世界抖動;2020年經濟增速遠低于2003年,且處于增速收窄的狀態,疫情對就業的影響已不可同日而語;2003年,中國剛剛加入WTO,國際環境友好,需求旺盛,而目前我們正受國際需求低迷和中美貿易摩擦的雙重壓力;2003年正處在人口紅利期,勞動力供給充足,而近年企業正面臨勞動力短缺掣肘。再結合NCP很高的R0值,可以明確,本次疫情對經濟影響遠高于2003年。
承壓的行業
受本次疫情沖擊比較大的行業,主要有交通運輸、旅游、酒店、外貿、零售、餐飲、影視娛樂和物流等。這些行業所受影響主要是因為客戶及需求驟降,許多業內企業相繼啟動了自救模式,比如不少餐飲企業把原先的線下服務改為線上配餐服務,一些零售商把零售技術與本地生活渠道進行融合…… 政府也通過提高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減緩稅費、社保等方式對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提供幫助。那些固定成本高企業,如交運、酒店、娛樂等,面臨的壓力更大。對于身處這些行業的企業管理者而言,保證現金流是第一要務,還應啟動運營模式創新,擇機重組業務,先保生存再謀發展。
促進的行業
當然,有受阻的行業,也有受益的行業。因本次疫情而促進發展的行業,主要包括生命科學、醫療服務、醫護物資、藥品、健康、在線教育、在線娛樂、在線辦公、新科技(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邊緣計算)等。防疫和醫護拉動了對此類物品和服務的總需求,推動這些產業發展。受疫情刺激,人們會更加關注身體健康,健康產業會迎來新一輪發展。在線業務因為這一次疫情需求旺盛,幾乎形成了對線下的完全替代,這一趨勢在疫情結束后會因為便捷和效率高而繼續保持。此次疫情中,新科技顯示出了強大的力量,無論是通過大數據分析現狀和趨勢,還是通過云計算判斷患者分布與移動路徑,這些都會成為新科技產業的又一推動力。
重點行業
制造業
對制造業而言,本次疫情的短期影響主要是:復工延遲、人力短缺和物流受阻。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有條件的企業逐漸開始復工。沿海發達地區也在通過各種方式接員工回來上班,但人力短缺現象在疫情結束后依然還會存在,制造企業智能化、數字化是必然趨勢。物流業恢復是當務之急,無論是原材料供給還是貨物交付,這和現金流一樣,是企業命脈,企業須與地方政府、物流企業、交管機構聯合解決。本次疫情對制造企業的中長期影響:國際國內供應鏈變革,產業集群分布調整。
公用企業
水、電、氣等供應部門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保障,受政府行政和法律保護,此類企業受疫情影響有限,生產運行相對平穩。和正常狀態下主要的不同,可能是現金回籠延遲和突發供應事項,但相較于其它行業的企業,這些影響都顯得很小可以忽略。
主要政策變化
國家會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整,來保證國民經濟整體平穩健康運行。貨幣政策方面,可預見的工具是繼續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擴大市場利率浮動范圍等,以此提高流動性;財政政策方面,減緩企業稅費繳納,擴大財政支出是主要政策工具。這些舉措會緩解企業流動性緊缺的狀態,對政府采購物品或者服務的供應商也是利好。另外,政府也可能會通過行政手段對某些困難企業進行重組,尤其是那些關乎國計民生或者大規模就業的企業,以保證經濟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