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立足新時代,面對新環境,黨和國家對深化國企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企業在新的機遇與挑戰下,要實現國企改革目標,既要總結國企改革歷史經驗,深入解讀國企改革政策要求,還要立足自身發展實際,通過切實的改革任務設計推動企業高效高質量發展,實現做優做強做大。
一、國企改革發展歷程
自1978年至今,我國改革開放風雨砥礪42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有企業改革作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國企改革歷史經驗是新時期改革不斷推進、持續深化的堅實基礎,立足過去,方可展望未來。總結國企改革42年風雨歷程,大致可分為簡政放權、減稅讓利(1978-1991),產權改革、制度創新(1992-2002),優化布局、國資監管(2003-2015),統籌設計、全面深化(2015-)四個大的階段①。
(一)簡政放權、減稅讓利階段(1978-1991)
這一階段國企改革的重點在于調整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生產管理權限和利益分配關系,使企業脫離政府的直接行政性控制,成為獨立自主的商品生產經營者。主要改革措施包括承包制、利潤留成、盈虧包干、以稅代利等。
(二)產權改革、制度創新階段(1992-2002)
該階段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邏輯在于明晰企業財產權利和資產經營責任,通過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使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主體。明確提出國有企業要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三)優化布局、國資監管階段(2003-2015)
“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仍以管企業為主。同時還通過大力推動股份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資產結構布局調整。為實現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由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提供了制度基礎。
(四)統籌設計、全面深化改階段(2015-)
2015年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將國企改革推向新高潮,黨和國家在已有改革經驗基礎上,對國有企業改革進行全盤考慮,統籌規劃,整體設計。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資管理體制,優化國有資本布局與配置,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重點任務。
縱觀國有企業改革四大發展階段,雖然不同階段改革側重點不同,但國企改革的主線條、大方向始終未變:一是持續調整和改進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二是持續優化與改革國有企業自身制度安排。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國企改革的整體方向仍然是使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管”“放”關系更清晰,更有利于企業的自主經營;國有企業自身的現代企業制度與市場化經營機制更加健全,企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①參考《中國國企改革40年回顧與展望》(聯合早報2019-1-6)、2019(第15屆)中國人力資源管理新年報告會暨中國人才發展高峰論壇蘇中興教授主題分享《國企改革40年:改了什么,還要改什么》整理
二、國企改革政策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全面深化期,為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突出改革實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及相關配套實施文件,形成了國企改革“1+N”頂層設計政策體系。“1+N”政策體系圍繞國企改革總體要求,從分類改革推進舉措、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六大方面,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明確了方向,為新時代國企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形成了國有企業改革的“設計圖”。隨著國企改革工作持續深入,改革不平衡、落實不到位情況凸顯,改革重點難點問題亟待攻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及新要求,2020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應運而生,進一步對黨中央、國務院“1+N”政策體系細化、分解,確保國有企業改革舉措落實落地。行動方案對“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督體制”、“推動國有企業公開參與市場競爭”、“抓好國企改革專項工程”、“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八大方面的改革內容進行了詳細設計,形成了“十四五”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施工圖”。
“十四五”期間,國企改革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新發展理念和“三個有利于”的原則,以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目標,不斷加快建設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市場化經營機制與激勵機制建設,堅持自主創新,在分類改革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繼續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和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三、企業改革任務設計
企業改革任務的設計既是國企改革政策落地的基石,也是企業解決自身經營問題,實現創新發展的抓手。“十四五”期間,國有企業必須研判國際國內政治與經濟形勢,精準把握國企改革政策方向,全面審視自身經營發展問題,將政策層面的改革要求與企業實際經營中的改革訴求相結合,圍繞企業“十四五”發展戰略,以企業高效高質量創新發展為目標,形成切實有效的改革任務,通過改革任務的落地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顯優勢,突出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全面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國有企業在具體改革任務設計時要把握三個基本原則:一是戰略導向原則,即改革任務設計一定要服務于企業“十四五”發展戰略;二是分類示范原則,即集團型企業的改革要分層分類推進,要堅持先試點示范,再全面推進;三是統籌融合原則,即將改革任務融入企業經營發展具體工作,切忌“兩張皮”。
為了確保政策性改革任務落實到位,同時讓改革任務成為企業經營發展的高效助推器,必須將國企改革政策要求與企業經營發展和管理提升兩大核心主題任務相融合(示意見圖一)。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與結構調整可以與企業“十四五”發展戰略相融合,在“十四五”業務布局中突出聚焦主業、淡出非主業和不盈利業務;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務可以與企業股權投資管理相融合,在投資計劃中強調混合所有制推進,在投中管理強化混改過程監管,在投后管理突出已混企業的經營機制轉換;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主要體現在基礎管理與制度建設中,要從制度層面不斷完善法人治理體系,突出黨在法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另外可以“對標世界一流”為抓手不斷提升企業的運營管理能力;市場化經營機制的健全本質是人力資源管理與市場接軌,可以將各級人才的“選、用、育、留”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逐步市場化,真正實現“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十四五”國有企業改革任務示意圖
總之,國企改革任務設計首先要緊扣改革目的,即在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上取得更大突破。另外,企業的改革任務與發展任務必須是一體化設計,相互融合,切忌改革一套規劃、一套任務,發展一套規劃、一套任務,各自執行、分別考核,導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