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最新洞見 > 基實觀點

    十四五規劃系列專題二:十四五面臨的外部環境

    1.國內經濟環境分析

     

    “十三五”前四年,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但整體平穩。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GDP為6977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5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回落0.4個百分點,經濟運行仍處于合理區間,延續總體平穩發展態勢,但下行壓力較大。

     

    預計“十四五”期間仍將延續“十三五”期間的經濟發展態勢,降幅收窄,基本平穩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基實整理

     

    2019年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5933.5億元,同比下降2.1%,降幅比1-8月份擴大0.4個百分點。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4279.4億元,同比增長3.1%;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37904.2億元,下降3.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3749.9億元,增長12.3%。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0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11個行業減少。

     

    利潤上升: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3.7%,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3.5%,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2.9%,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1.8%,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8.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長7.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3.6%,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3.5%,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3.0%。

     

    利潤下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下降53.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41.8%,汽車制造業下降16.6%,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下降13.0%,紡織業下降4.3%,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3.2%。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基實整理

     

     

    “十三五”前四年全國固投增速持續放緩,2019年相對平穩。

     

    2019年1-9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61204億元,同比增長5.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1566億元,同比下降2.1%,降幅比1-8月份收窄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投資138361億元,增長2.0%,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311277億元,增長7.2%,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受道路運輸業和公共設施管理投資上升開始回升;高技術產業投資(制造與服務)增長顯著;社會領域投資中的教育投資增長18.5%,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增長15.5%,增長亮眼;房地產開發投資基本穩定;制造業投資環比下降,但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8.9%,增速高于全部制造業投資6.4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基實整理

     

    “十三五”前四年消費增速逐年降低,但消費品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2019年前三季度消費品市場增速同比回落,主要受占零售總額比重較大的汽車、石油等出行類商品增速回落影響。據測算,出行類商品拉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超過0.8個百分點。扣除出行類商品后,前三季度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同比僅回落0.5個百分點,與上半年基本持平。據測算,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5%,比上半年提高0.4個百分點,且明顯高于資本形成總額及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十四五”期間,在消費環境持續改善、減稅降費及個人所得稅抵扣政策落實以及促消費政策逐步顯效等多因素帶動下,居民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新業態新模式持續較快發展,消費市場總體上有望繼續保持平穩。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基實整理

     

    “十三五”前四年我國進出口波動較大,貿易順差逐步收窄。

     

    201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4.62萬億美元,增長12.6%;其中,出口2.48萬億美元,增長9.6%,出口增速創2011年以來新高;進口2.14萬億美元,增長15.8%,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貿易順差3517.6億美元,收窄16.2%,為2013年以來最低。

     

    “十三五”中后期,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潛力將持續釋放,成為拉動我國外貿發展的新動力;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比重不斷提升,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進出口增長的貢獻度超過50%,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一大亮點。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海關總署《中國2018年進出口總額超30萬億 2018年進出口數據分析》,基實整理

     

    2.國內政策環境分析

     

     

    政治方面

     

     

    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外交方面

     

    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持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完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解決全球發展失衡、數字鴻溝等問題,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倡導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變革,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

     

    民生方面

     

    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生態方面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經濟方面

     

    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 不同經濟類型的發展

    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作用。

     

    健全支持民營經濟、外商投資企業發展的法治環境,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政策體系,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 價值分配

    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完善直接稅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系。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生產許可制度,健全破產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健全推動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 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完善
    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強化標準引領,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改進科技評價體系,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

     

    • 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

    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擴大開放,保護外資合法權益,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拓展對外貿易多元化,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健全促進對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對外開放高地建設。推動建立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完善涉外經貿法律和規則體系

    參考資料: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基實整理

     

    3.國內技術環境分析

     

    大背景

    “十四五”期間,全球新一輪產業分工和貿易格局加快重塑,我國產業發展進入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舊動能順暢接續轉換,搶占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是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參考資料: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盛朝迅《五大新經濟將引領“十四五”產業發展》,基實整理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引擎,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成為引領創新和驅動轉型的先導力量,正加速重構全球經濟新版圖。未來5-10年,隨著信息基礎設施持續升級、5G等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突破、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加速融合、居民消費升級對數字技術和經濟需求的持續增加,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仍將進一步拓展,我國包括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軟件和信息服務、數字創意、電子商務等在內的數字經濟仍將持續較快發展。預計到“十四五”末,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約為40萬億-45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35%。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具有“頭雁”效應的基礎性技術,帶動作用強。3D打印、機器人與智能制造、虛擬(增強)現實、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成為新風尚,智能經濟成為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加速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重塑制造業國際分工格局。“十四五”時期,智能經濟在制造、教育、環境保護、交通、商業、健康醫療、網絡安全、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應用程度越來越深,智能經濟和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海洋工程裝備、高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未來5-10年,隨著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慧農業、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我國人工智能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有望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長,到“十四五”末,產業規模有望突破7萬億-8萬億元,占GDP比重約為3%。

    參考資料: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盛朝迅《五大新經濟將引領“十四五”產業發展》,基實整理

     

    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目前進入產業化階段,基因檢測、基因編輯技術快速發展,細胞和基因療法技術日益成熟,生物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中增長最快、技術創新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正在引發農業生產、工業制造、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深刻變革。我國生物產業發展迅速,近年來保持年均12%以上的增速,2018年產業規模接近5萬億元。“十四五”期間,以基因測序、合成生物技術、液體活檢、細胞免疫治療、生物大數據、生物仿制藥、生物制造等為代表的生物技術進一步發展將帶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生物產業快速發展,到2025年產值規模有望突破10萬億元,占GDP比重有望超過3%。

     

    節能環保技術

     

    節能環保技術的發展促使我國綠色經濟發展迅猛,2018年總體規模約6萬億元。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2017年底達到6.5億千瓦,風力發電和光伏產業規模穩居全球第一。節能環保產業持續較快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產值達4148億元,增長16.3%。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83%,保有量超過270萬輛,我國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快、產量最高、保有量最多的國家。“十四五”期間,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普及,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綠色技術的突破和市場環境的逐步完善,我國綠色經濟有望持續較快發展,按照年均10%的增速測算,到2025年綠色經濟總產值有望超過12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3%。

     

    海洋新興技術

     

    我國2017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7.76萬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9.4%。大力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等海洋新興產業,促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海洋產業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搶占國際海洋科技產業競爭制高點,是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間,在數字海洋、透明海洋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隨著我國海洋產業從傳統產業轉變為向科技要潛力、向遠洋要資源、向業態創新要未來的創新型產業,年均增速可達8%-10%左右,到2025年海洋生產總值有望超過14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0%左右。

    參考資料: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盛朝迅《五大新經濟將引領“十四五”產業發展》,基實整理

     

     

    文本編輯:基實管理咨詢十四五專題研究項目組

     

    其他相關

  • 在线观看视频